北京旺达世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Wangda Shijia Technology Ltd.

EMP防护专家

值得信赖的保护能力

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WHAT YOU DO MAY NOT SEE SUCCESS FOR TIME BEING.

BUT DON'T BE DISCOURAGED, IT IS NOT THAT YOU AER NOT GROWING, YOU ARE TAKING ROOT.

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机载 GPS 模块的损伤效应研究


张万里1, 史云雷2, 何 勇1, 沈 杰1,

潘绪超1, 方 中1, 陈 鸿1

(1.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南京 21009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广州 510610)

 

要: 为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无人机机载 GPS 模块的损伤效应,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对 GPS 模块受雷电电磁脉冲暂态干扰与永久损伤过程的认识,并获得了相应端口的损伤阈值。基于对雷电流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 CST 仿真模拟了雷击时,无人机内外产生的复杂电磁场环境和 GPS 模块线 缆 上 耦 合 产 生 的 感 应 电 压 。并 对 典 型 机 载 GPS 模 块 的 数 据 通 讯 端 口 进 行 了 雷 电 脉 冲 注 入 试 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随着雷电脉冲的不断增强,GPS 输出波形受到削弱影响的程度不断加重,直至丧失位置信息传输能力并发 生物理损伤。GPS 数据输入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314.5 V,GPS 数据输出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235.2 V。

键 词 : 雷电电磁脉冲; 数值仿真; GPS 模块; 注入试验; 损伤效应中图分类号: TN97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884/HPLPB202133.200264

 

随着无人机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外部电磁环境也越来越敏感。雷电电磁脉冲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强 电磁脉冲,会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无人机雷电效应一般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 指雷电流在飞行器表面的传导造成的物理效应,包括结构的机械变形、绝缘击穿等[2];而间接效应是指雷击电流产 生的时变电磁场通过孔缝结构进入飞行器内部,在机载线缆上和设备端口耦合产生高电压和大电流,对电子设备 造成干扰和损伤[3-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模块作为无人机导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地为无人机提供精确 的位置信息 [8]。在一般导航系统中,GPS 模块常配合电子罗盘使用。为追求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也经常采用GPS/惯导组合导航的方案。当无人机遭受雷击时,机载 GPS 模块能否正常工作对飞行器的飞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对于雷击间接效应,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Maurizio Aprà等人利用 VAM-LIFE 软件工具结合数字滤 波方案,完成了对 C-27J 飞机复合材料和线缆的建模,解决了瞬变电磁场数值不稳定的问题[9];Emmanuel Perrin 等 人开发了一个可以评估数千根线缆电磁耦合效应的数值计算工具[10];黄军玲等人以雷电流模型、雷击路径、机身 材料、线缆类型等为研究变量,以小型运输机、大型运输机和直升机模型为作用对象,通过上百次仿真试验完成了 雷击间接效应研究[11]。对于电磁脉冲对 GPS 接收机的干扰研究中,赵铜城等人测试分析了在不同位置、不同高 度、不同状态、不同飞行模式下无人机 GPS 接收机的高重复频率超宽谱电磁脉冲干扰效应[12];张智香等人从理论 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方面研究了高重频超宽谱短电磁脉冲对 GPS 接收机干扰效果与脉冲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13]; 以上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雷电间接效应的电磁场分布、线缆耦合和 GPS 接收机受超高重电磁脉冲的干扰问题,并 未涉及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 GPS 的电磁损伤效应。

本文基于针对雷电流的特性分析,对雷击在典型六旋翼无人机内外产生的电磁场环境和 GPS 线缆耦合感应电 压展开仿真分析;选取典型的机载 GPS 模块作为雷电电磁脉冲的作用目标,对其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端口开展雷 电电磁脉冲的注入试验。对 GPS 模块的干扰损伤过程及其电磁损伤阈值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分 析结果对无人机机载 GPS 模块的雷电防护设计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01

无人机雷击电磁仿真

 

近些年随着计算电磁学与相关电磁仿真软件的结合,电磁模拟仿真已经成为研究各类飞行器雷击间接效应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典型的六旋翼无人机系统进行建模,通过 CST 对其进行雷击瞬态电磁仿真,其模型经过简化后如图 1所示。

该六旋翼无人机翼展约 900 mm,结构分为 1 电机、2 机翼支杆、3 脚架、4 载物台、5 面板、6 控制模块壳体和 7 电池壳体。根据无人机常用材料类型和性能参数,在 CST 对相应结构进行材料定义。表 1 为无人机仿真设置的材料参数。

激励源的选用参考了美军标 SAE-ARP5412[14]。在 SAE-ARP5412 的定义下,标准的外部雷电环境可由电流波形表征。在评估雷击间接效应时,电流上升/下降速率和峰值幅度是雷电流波形的重要参数。对于低空工作的飞行器目标,电流分量A 的作用效果最明显。因此,在仿真和测试中,通常将电流 A 作为主要激励。电流分量 A 可以用双指数函数定义[15]

电流分量 A 的时域波形如图 2 所示,电流分量 A 的峰值时间为6.4 μs,半峰值时间为 69 μs。

经过对电流分量 A 进行频谱分析,确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10 MHz 以下,因此将仿真频率范围设置为 0~30 MHz。综合考虑仿真时长和仿真结果的完整性,将仿真时间设为 100 μs。边界条件设置为 open 以模拟无人机空中遭受雷击的情况。分别在控制模块壳体内部、控制模块外部上方和载物台处设定电场和磁场探针,检测无人机内外的瞬态电场、磁场环境。在控制模块壳体内部铺设 30 mm 长的 GPS 线缆,仿真雷电电磁脉冲在线缆上耦合产生的感应电压。探针和线缆布局如图 3 所示。


雷电流经过无人机后,会在周围空间感生出极强的时变电磁场。图 4 是无人机内外各处的电磁场强度时域波形。由图可知,无人机遭受雷击时,其内外电磁场强度会在5.15~6.49 μs 达到最大值,在波形上和电流分量 A 保持一致。控制模块壳体内部处最大电场强度达到 351 MV/m,磁场强度最高达 304 kA/m。GPS 线缆受雷电电磁脉冲耦合感应的电压波形如图 5 所示,感应电压在 7.1 μs 达到峰值 646 V,半高宽为 55.5 μs。


无人机的 GPS 模块置于壳体的内部,其通讯线缆一般为未加屏蔽的带状线,线缆穿过屏蔽铜箔连接 GPS 模块和主控板。自带屏蔽铜箔厚度薄,覆盖面积小,主要用于屏蔽下方主控板的电磁干扰。当雷击发生时,铜箔无法对耦合电流产生屏蔽效果。因此,线缆上耦合产生的过电压会严重威胁GPS 模块的正常工作。为模拟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对机载 GPS 模块的作用效果,选取 GPS 模块的数据通讯端口进行雷电脉冲注入试验。

无人机的 GPS 模块置于壳体的内部,其通讯线缆一般为未加屏蔽的带状线,线缆穿过屏蔽铜箔连接 GPS 模块和主控板。自带屏蔽铜箔厚度薄,覆盖面积小,主要用于屏蔽下方主控板的电磁干扰。当雷击发生时,铜箔无法对耦合电流产生屏蔽效果。因此,线缆上耦合产生的过电压会严重威胁GPS 模块的正常工作。为模拟线缆耦合雷电电磁脉冲对机载 GPS 模块的作用效果,选取 GPS 模块的数据通讯端口进行雷电脉冲注入试验。

02

雷电脉冲注入试验

基于上述仿真结果,选择峰值时间为 6.4 μs,半高宽为 69 μs的相应电压波形作为注入源,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 GPS 模块的损伤效应。

 

2.1 试验对象

本文试验对象为常见的 GPS 罗盘一体模块,型号为 BN-880。GPS 模块通过背面的陶瓷天线,接收卫星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处理后向无人机主控板输出位置信息。GPS 模块如下图 6 所示。模块与主控板通过 6pin 线连接。

GPS 模块的 6 个接口参数如表 2 所示。

GPS 模块正常工作时,端口 3 输出方波信息,波形如下图 7 所示。方波高低电平的基本脉宽 T 约为 100 μs,低电平为 0 V,高电平为 3.15 V,其余方波脉宽均为 T 的整数倍。GPS 模块的通讯端口采用 TTL 电平标准,在该标准下规定最小输入高电平和低电平为:输入高电平 UH≥ 2.0 V,输入低电平 UL≤ 0.8 V。高电平等效于逻辑“1”,低电平等效于逻辑“0”。通过对“0”和“1”信号序列的识别处理,GPS 模块向主控板输出相应的位置信息。

 

2.2 试验方案

 

以注入电压波形的峰值 U0 为变量,对 GPS 模块的端口3(数据输出端口)和端口 4(数据输入端口)进行插针注入试验。试验设备和试验布局如图 8 所示。


      试验过程如下:1试验开始前,单独连接 GPS,通过电脑软件读取定位信息以确保其可以正常工作。2在对 GPS 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分别对端口 3 和端口 4 注入雷电脉冲波形,同时在注入端检测实际进入的电压和电流。3单次注入完成,断开雷电脉冲发生器,连接 GPS 和示波器测量其输出波形。再使用软件读取 GPS 模块的输出位置信息,通过对比实际地理位置,判断 GPS 模块是否损坏。


值得提出的是,在对端口 4 注入雷电脉冲时,可以同时通过高电压探头监测端口 3 的输出电压波形,从而分析雷电脉冲对 GPS 模块输出信号的作用效果。图 9 为选择注入的雷电脉冲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波形。


0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输出端口注入试验结果

 

在不同脉冲峰值 U0 试验条件下,从端口 3(数据输出端口)注入雷电脉冲,实际注入的电压峰值 Up 和电流峰值 Ip 变化趋势如图 10 所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 U0 的不断提高,Up 和 Ip 也在不断提高,且在 GPS 模块发生损坏前基本符合线性关系。

当实际注入电压峰值 Up 不低于 235.2 V 时,GPS 模块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由此确定,GPS 模块的数据输出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235.2 V。

在进行不同 U0 的雷电脉冲注入后,端口 3 的输出电压高低电平 UH 和 UL 变化如图 11 所示。

GPS 正常工作状态下,观察到端口 3 输出规则工整的高低电平方波,传递位置信息。随着 U0 的不断提高,起初端口 3 的 UH 基本维持不变,UL 值逐渐上升。此时 UH 和 UL 均在 TTL 规定电平值范围内,在此期间连接电脑后 GPS 尚可正常工作。当 U0 提高至 240 V 时,UL 升高到 0.8 V 以上,模块无法传递逻辑“0”信息。此时,使用配套的信号读取和处理软件已无法有效读取识别 GPS 模块的定位信息,至此认为 GPS 进入损伤阶段。随后,端口 3 输出 UL 不断提高,而UH 不断降低。最终,由于模块中的部分元件损坏,高电平也陡然提高,UH 和 UL 值逼近,端口 3 输出波形为一条直线。

10 显示了上述雷电脉冲对 GPS 输出波形的影响过程。图 12(a)为正常工作输出波形,图 12(b)表示 U0 提高至 240 V 时 GPS 的输出波形,由此之后的图 10(c)~(f)方波受损愈加严重。

3.2数据输入端口注入试验结果

 

U0 为变量,对端口 4(数据输入端口)注入的雷电脉冲,GPS 模块的受损伤情况如图 13 所示。随着 U0 的不断提高,实际注入的电压峰值 Up 和电流峰值 Ip 也在不断提高,且基本符合线性关系。当实际注入电压峰值 UP 不低于 314.5 V时,GPS 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由此确定,从 GPS 模块输入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314.5 V。

在注入雷电脉冲过程中,同时监测端口 3 的输出电压波形。结果表明 GPS 模块出现了暂态干扰和永久损伤两种状态信号。典型暂态干扰信号如图 14 所示,典型永久损伤信号如图 15 所示。

U0 较小条件下,雷电脉冲对 GPS 的输出波形造成暂态干扰,形成了干扰区域。原本低电平的区域产生了最高约 2.25 V 的尖峰,随后,端口 3 输出恢复正常状态。当U0 提高到 315 V 时,在输出波形中产生最高 97 V 左右的尖峰脉冲,GPS 发生不可逆损伤只输出低电平,无法提供位置信息。

 

04

本文对雷电流进行了特性分析,模拟仿真了六旋翼无人机遭受雷击时,其内外瞬态电磁场环境和 GPS 线缆上

耦合感应产生的瞬态电压。之后,开展了典型机载 GPS 模块数据通讯端口的雷电脉冲注入试验和损伤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无人机在遭受雷击时,GPS 模块位置的电磁场强度极大,电场强度峰值可达 351 MV/m,磁场强度可达304 kA/m。复杂的电磁环境会通过数据传输线的耦合作用,对机载 GPS 模块造成严重威胁。

(2)GPS 模块的数据输出端口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235.2 V,其损伤过程可以总结为:在U0的不断提高下,GPS 的输出方波不断受损并最终丧失传输逻辑信号“0”和“1”的能力,致使 GPS 模块无法正常工作。

(3)GPS 模块的数据输入端口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 314.5 V,当实际注入电压超过阈值时,GPS 模块由暂态干扰状态转为永久损伤状态。

(4)由此可知,对于无人机机载 GPS 模块应加强数据通讯端口,尤其是数据输出端口的防雷设计,保证雷击发生时相应端口的感应电压被钳在损伤阈值以下。

★ 参考文献:

[1] 李琛. 雷击环境下机载电子设备性能研究[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 (Li Chen.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airborne electronic device in thelightning environment[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17.)

[2] 刘贺楠, 郭俊, 伊同强, 等. 飞行器雷电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防护综述[J]. 宇航总体技术, 2019(4):56-62. (Liu Henan, Guo Jun, Yi Tongqiang, et al.Protec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lightning on aircraft[J]. Aerospace Syste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9(4): 56-62)

[3]  骆立峰. 雷电间接效应试验与标准解析[J]. 电子科学技术, 2014(1):97-101. (Luo Lifeng. Analysis of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test and standard[J].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1): 97-101)

[4]  仇善良, 段泽民, 司晓亮, 等. 直升机电子设备舱瞬态雷电感应磁场特性[J]. 高电压技术, 2017, 43(5):1409-1419. (Qiu Shanliang, Duan Zemin, SiXiaoliang, et al. Transient lightning induced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itics of helicopter electronic equipment cabi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17, 43(5):1409-1419)

[5]  陈奇平, 方金鹏, 王万富. 整机雷电间接效应防护试验的若干技术探讨[J]. 微波学报, 2012(s3):305-308. (Chen Qiping, Fang Jinpeng, Wang Wanfu.Discussion on aircraft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test[J]. Journal of Microwaves, 2012(s3): 305-308)

[6]  沈杰, 潘绪超, 方中, 等. 强电磁脉冲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损伤效应研究[J]. 兵工学报, 2020, 41(6):1157-1164. (Shen Jie, Pan Xuchao, Fang Zhong, et al.Damage effect of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on micro-silicon inertial sensor[J]. Acta Armamentarii, 2020, 41(6): 1157-1164)

[7]  黄立洋, 陈晓宁, 郭飞, 等. 直升机雷电间接效应数值仿真[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83205. (Huang Liyang, Chen Xiaoning, Guo Fei, et al. Numericalsimulation of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on helicopter[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15, 27: 083205)

[8]  黄邦菊, 肖尚辉. 超宽带通信信号对GPS接收机的干扰研究[J].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3):237-240. (Huang Bangju, Xiao Shanghui. Research oninterference of UWB signal to GPS receiver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06(3): 237-240)

[9]  Apra M, D'Amore M, Gigliotti K, et al.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certification of a transport aircraf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J]. IEEE Trans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2008, 50(3): 513-523.

[10]  Perrin E, Tristant F, Guiffaut C, et al. A numerical tool to estimate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on a composite aircraft[C]//3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Lightning Protection (ICLP). 2011.

[11]  黄军玲.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仿真与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Huang Junling. Simulation and research of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 on theaircraft[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6.)

[12]  赵铜城, 余道杰, 周东方, 等. 无人机GPS接收机超宽谱电磁脉冲效应与试验分析[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 31:023001. (Zhao Tongcheng, Yu Daojie,Zhou Dongfang, et al. Ultra-wide spectrum electromagnetic pulse effect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VA GPS receiver[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Beams, 2019, 31: 023001)

[13]  张智香, 刘小龙, 陈锦, 等. 高重频超宽谱短电磁脉冲对GPS接收机干扰[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33006. (Zhang Zhixiang, Liu Xiaolong, Chen Jin,et al. Interference of ultra-wideband short electromagnetic pulses of high repetition frequency to GPS receiver[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14,26: 033006)

[14]  SAE-ARP-5412. Aircraft lightning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test waveform[S].

[15]  赵涛宁, 刘顺坤. 飞机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J]. 上海计量测试, 2018, 45(s1):6-10, 14. (Zhao Taoning, Liu Shunkun. Study of the lightning indirect effectstest technique on aircraft[J]. Shanghai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2018, 45(s1): 6-10, 14)

来源 |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年第03期